科学证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随便说的
古代一句话一直被运用于今日儿童的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人认为这是古人所谓的睿智导致了我们的谬解,也有人将其看着孩子将来成就的一个关键期。通过孩子小时候的一些表现,就能得到这个孩子将来的走向,虽然看似荒缪,但实际上真的说的通。
在新西兰的一则研究中,对1000多个孩子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跟踪研究,从3岁到38岁,在他们小时候对其进行了各种脑力检测、社交水平、语言能力、以及情绪的自我管控等能力检测。
在30多年后将每个人现状和之前的测试做比较,发现: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不仅新西兰,英美两国也对其有研究,基本会得知将来孩子的社会走向,是否会成为社会负担,想通过此研究防患于未然。
虽然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但孩子在三岁前形成的世界观,是他之后接受新世界观的前提,孩子从出生到三岁这个阶段,可以是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了。
性格上
每个人的性格在三岁前都有一个模型,算是基本形成了,后期只需完善。性格对一个人的将来有多大影响力,想必所有的父母都心知肚明。你的性格能决定你的选择、看问题的方向和深浅、你的努力程度、你的人脉关系,甚至是机遇。而很多人看一个孩子的未来,就是从性格来入手的。
生理发育上
从生理角度上说,三岁看老,也是有一定的基础,比如宝宝在6个月时视觉能力快接近成人水平,一岁时宝宝大脑细胞大约80%已经完善,等三岁的时候,智力发育到容量接近大人的90%。这些生理和成人并无巨大的差异,而且这时候,宝宝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也慢慢显示出来。
在孩子三岁前,比起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这些在三岁前一经形成是很难再去轻易改变的,作为父母,把握好孩子三岁前的人生很重要。
怎么把握好孩子的前三岁呢?
1、智力的塑造: 0-6岁智力发育最快, 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2、情感培养:左脑主逻辑思维;右脑主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完整的情感才有完整的人格:不要约束太多。。。陪他玩,让他赢(每赢一次都增加他的自信)。。。
3、性格的造型:建立概念,知对错(6岁之后千万不能动手),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
错失孩子前三年,怎么办?
孩子前三岁,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但也不是没有在后期成长过程中弥补前三年不足的情况。所以说,如果错失了孩子前三年,就一定不要错过孩子其他的成长阶段了。
一、6-12岁,爱等于教练
孩子拥有第二个世界了:学校!进入群体社会,他感受到群体的力量。表扬或批评都起到暗示教育的作用。在语言和行为上传递爱的信息:爱是最伟大的动力。。。假如他能感受到爱的阳光和雨露,小树苗就茁壮成长。。。教练正面暗示的力量很重要:你怎样评价孩子,孩子就会变成怎样;你希望孩子变成怎样,就怎样评价孩子。始终传递正思维,正语言,正能量。
1、自信养成: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 18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
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肯定--但是--相信)。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2、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3、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4、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代替他做,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5、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二、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1、家长和老师: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2、学业和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3、给思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文非原创,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