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然是诗人: 《我想咬一口月亮》
在女儿的学校新英才校庆十周年前夕,我把她三岁多以来经典诗歌择优集结成册,共选了18首,自己设计、自己印刷、自己装订、自己分发,虽然简陋,也代表一份心意,作为独特的生日礼物,送给新英才。
初版成型,送给同事帮忙校核。同事阅后,除了夸赞,还有感慨:“看了孩子优美的诗歌,顿时感觉整个生活都美好了许多!”
去年,高晓松的“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一度成为大家的口头禅,当然,也有的人拿来调侃。在大人的世界里,诗本身就是远方,太遥远了,遥不可及,写诗、读诗不能带给我们荣誉、财富、地位,没有价值。我们精神世界逐渐干涸,能够浇灌和陶冶精神世界的,可能是诗。
以前我也曾有一种错误认识:诗都是诗人矫情的产物。自己从来不写诗,很少读诗,不懂欣赏。自从女儿学会说话以后,我惊喜地发现,从她口中说出的话,都那么动听,那么优美,意境丰富,语言真挚,这不是诗歌是什么?孩子不是天然的诗人吗?我喜出望外,赶紧记录下来,简单整理,就成了一首首小诗。
孩子的眼睛最纯洁。眼睛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户,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但我们眼睛看到的,并不都一样。比如,有一天晚上女儿生病,我们着急忙慌打车去医院,看着她难受的样子,心急如焚,恨不得一路绿灯到医院。眼看黄灯亮起,只要前面那台车稍加油门,我们也可以跟着闯过去。但那台车停下来了,路上红灯亮起,我在心里诅咒这该死的红绿灯和前面那台磨磨蹭蹭的车。车厢很安静,女儿躺在妈妈怀里。她突然兴奋地指着红灯说:“爸爸,你看,那像不像一串糖葫芦?真美!”这时我再看那红灯,真的像一串诱人的糖葫芦。亲戚从海边带回来海螺送给她,她把海螺放在耳边听了又听,说:“我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我想,这就是诗。
我还发现,就连他们对陌生事物的惊恐,都是单纯的。女儿三岁多,很害怕走在一侧是玻璃的连廊、楼梯上,每次都吓得腿哆嗦,扯着大人的手,小心翼翼,不敢往旁边看。我很不理解她的恐惧,终于蹲下来,在她的高度透过玻璃往外看,那的确是很没有安全感的画面:扶手下面是透明的玻璃,干净得几乎不存在,玻璃外就是楼下,长长的连廊、楼梯,如果不存在玻璃,很容易失足掉下去,一定会摔得很惨。在大人看来,钢化玻璃的保护是安全的,但孩子没有建立对玻璃的信任,她的恐惧来自对透明玻璃的观察,这种恐惧是对透明玻璃是否能保证自身安全的担忧,这种担忧是现实的、真实的,毫不造作。只是,她除了害怕,还没有更好的语言表达出她眼中的这份恐惧,就没有关于恐惧的诗歌。
孩子的语言最质朴。同样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人描述出来的却千差万别。比如,班级群里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因为不懂得数量词的运用,讲故事时把长颈鹿说成了80千米高,为此在群聊里做了解释。我当时回复了他,我觉得80千米高的长颈鹿在孩子的眼中是存在的,古代也有白发三千丈的表达。且不论是不是正确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当然,5岁的孩子肯定不会),但如果我们在故事里的每一个高度,都需要精确测量后才可以使用,那么,这头长颈鹿也没什么可爱了,孩子也无法想象6米或者8米的长颈鹿到底多高,而且,6米或者8米的长颈鹿,远远没有80千米高的长颈鹿听起来可爱。我讨厌那头6-8米的长颈鹿,更喜欢身高80千米的那只。
在女儿这个诗集中,我选了那首《小花》“快看/那朵黄色的花儿/绽放得/多么开朗”,这是我们一家三口在水立方外面看到的情景:11月份已经很寒冷了,一朵黄色的月季花热烈地绽放在枝头,周围已经没有花朵了,只有这一朵。女儿的“绽放”“开朗”都是在幼儿园新学会的词语,我相信,用“开朗”形容花朵的绽放,在大人的表述中,一定是错误的,但用在此情此景,我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汇。我想起小学时,经常背诵的“解词”,每一个词都有严格的解释。我们的语文考试,也是如此,介词、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必须固定搭配、恰当运用,否则被判为错误。但我一直有个疑问,当初造字的仓颉和历代先哲先贤们,真的只赋予了每个词汇固定的意思?每个词汇真的只能严格使用?是谁限制了我们不能随意使用汉字、词语?编纂词典、辞源、辞海的,难道不是他们限制了词汇的自由运用吗?这些专家学者真的值得尊重吗?语文试卷、作文部分真的有标准答案吗?
孩子的感情最真挚。好的诗歌,读起来会有共鸣,感觉一气呵成,能感受到真情实意。如同我们痛苦、悲愤、激动、欢乐时写下的日记,若干年后,读起来仍然感觉很生动,甚至都怀疑当时的自己怎么可能有那么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相比于写作技巧,更能打动人的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你记录你的情感时,那颗心是纯真的,感情是真挚的,丝毫不用考虑技巧,不用推敲措辞,不用纠结格式,文字就像墨水,从笔尖自然流到纸面。
回头看女儿的诗,多数时候,都是她在跟爸爸妈妈低声倾诉、哭诉她的切身感受、真实想法。对于三岁、四岁、五岁的她来说,最担心的是爸爸妈妈离开她,所以反复强调“我爱妈妈和爸爸”;最依恋的是妈妈、爸爸,最希望和妈妈爸爸在一起,“永远不分离”,她最不希望“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走”;最期待妈妈爸爸能够理解她的依恋,也能像她那样愿意被她依恋,像她那样感受到她对父母的爱,于是常常发问“你想我的时候/也会哭吗”;长久待在一起,长久《陪伴》,永远《住在她心里》。这些都是女儿最真实的想法,丝毫没有矫情。
朋友们都夸赞我是一个模范爸爸,很有心。我想,每个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方式有别,我可能更愿意倾听,更喜欢和她待在一起,观察她,记录她。3-5岁的孩子认不了几个字,更不会写,但他们会流畅地表达。我们的任务,就是观察、倾听、记录。
从诗集的时间来看,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诗情画意的表达频率递减了。这可能与她学会了“正确表达”“准确运用词汇”有关,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悲哀。
点击链接阅读整部诗集:【诗集】《我想咬一口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