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资讯

教育部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滋养和成长?

2018-09-03 16:19:01.0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回答各路记者的提问中,谈到了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特别提到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就在近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以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推进幼儿园科学保教为目标。这意味着,开展科学的运动与游戏教育,让幼儿在快乐中获得身心滋养,收获成长,让幼儿启蒙教育回归本源,或将成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脉络。

《通知》对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方式以及教育环境的整治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

“要引导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坚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促进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进行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

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

“要调整幼儿园活动区域设置,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并配备必要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图画书;要充分利用本地生活和自然资源,遴选、开发、设计一批适宜幼儿的游戏活动,丰富游戏资源,满足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基本需要。”

分析:幼儿园去“小学化”之后的游戏教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玩,而是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在科学的游戏类课程中,培养自发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充满趣味、探索与思考,也就是“玩中学”。

“玩”,要有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正在成为幼儿教育的核心脉络。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3-6岁是人一生所有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理想的培养目标应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让幼儿拥有健康体魄,以具备更强的面对生活、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

二是激发潜能,培养触类旁通、知一晓百的能力。

三是品德修养和社会适应力,建立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玩”,要讲方法

体育运动是幼儿园游戏教育的必选项,与幼儿的智力发育及性格习惯养成息息相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保证做了明确要求;《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 (下称《指南》)再次强调幼儿要保持充足的运动量,进一步对幼儿体育教育开展的方向和方式做出了细化,要符合成长规律,因材施教,通过多样性及趣味化的设置来满足幼儿的动作发展,让孩子在快乐中拥有强健体魄。

3-6岁幼儿体质每半年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国家评价标准以0.5岁为区间进行划分,并要求定期进行体质检测。《指南》对幼儿健康监测评估做出的要求更加具体,让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对幼儿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评量,实现运动效果“可视化”,作为推进运动游戏教育因材施教、家园共育的重要举措,以遵循幼儿成长规律,针对性进行运动游戏教育。

这意味着,幼儿园将教学模式从周而复始的重复式变为因材施教个性化,将是未来学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幼儿园的核心教育价值,将体现在能否遵循幼儿成长规律,以运动为主体,以游戏为形式,以教育为指导,引导家长共同参与教育,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身心灵全面发展。

京ICP备05031553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