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资讯

为什么全世界的好幼儿园,都这么难进?

2019-01-11 08:58:12.0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爸妈

JIC投资观察(JICTIMES)编译文章

“孩提时,我们成天呼朋唤友,这家钻来那家钻去。兜里揣着三明治,一天玩得不亦乐乎,连父母都摸不清我们在哪。虽然没有多少玩具,但我们来去自由,探索冒险。”

这是任何一个相对富裕国家里30岁以上的人都会有的童年记忆。童年里自由的味道和伙伴的友情是真真切切的。

如今,孩子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大人待在屋里,而不是和兄弟姐妹或者小伙伴一起玩耍。小孩被看得很紧,出门一律坐车,很少走路或者骑自行车。他(她)们每天一连好几个小时对着电子屏幕参加集体活动(早教)。

这些做法的初衷是好的。父母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条件,使他们在这个危险的世界里免于灾祸,并茁壮成长。

确实,现在的孩子很多条件都比之前一两代人强。富裕国家的幼童死亡率不断下降,遭受饥饿、受到忽视的孩子也只能算小概率事件。父母给与了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政府对贫困家庭的小孩也额外照顾。这些孩子步入青春期后,沾染抽烟、喝酒的陋习,甚至沦为少年犯、未成年父母的概率也有所下降。更多的孩子完成高中学业后,继续深造。

孩子们对目前的状况也很满意。2015年一项针对OECD(经合组织)国家15岁孩子的调查显示,他们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平均为7.3分(0-10分),其中芬兰的孩子给出了7.9的高分,而土耳其的孩子只给了6.1分。

这些经合组织成员国里15岁的孩子中,男孩儿比女孩儿感觉更幸福,富裕家庭的孩子比相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感觉好。

这个调查结果是预料之中的。目前,富裕家庭的父母,尤其是美国的父母,对孩子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时间和金钱,以确保他(她)们今后至少能达到父母如今的水平,甚至超过父母。

             

事实证明,那些数不清的、一轮又一轮的额外家教、音乐课、运动会和游学访问,以及在家里对无数话题的深入讨论,是确保孩子学业出众,养成大方得体的社交礼仪,敲开顶尖学府大门和获得高薪工作的有效手段。

但是,美国工薪阶层的父母却负担不起这些花样繁复的育儿、成才手段,结果造成了代际差距的愈加扩大。之前,“美国梦”描述了一种希望:无论你出身多么平凡,只要你肯努力,最终都能取得成功。

但是,世界银行最近的一份报告却显示:这个梦之国的社会阶层流动性目前在富裕国家中是垫底的。(社会阶层流动性:下一代人的境遇与上一代人的境遇不同)而这种阶层固化在新型育儿手段拉开差距之前就已经有所显现。

近年来,引起美、中及其他国家孩童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化进程、家庭结构的变化、近几十年来妇女大规模进入职场、政策重心的转移以及科技的大规模应用等。

很多国家都已开始加大对公共保育事业的投入,比如增加幼儿园的数量等。这样既能鼓励更多女性生育后重返职场,也能让那些一般家庭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得到更好的发展。

观察的国家有:在幼教事业上采取经济实惠做法的北欧,保育费用贵得让人泪流满面的盎格鲁-萨克逊国家(英国),还有在育儿事业投入中不温不火的大多数欧洲国家,以及幼教属于竞争型社会第一阶梯的东亚国家。

              

美国学龄前儿童教育

特纳学校坐落在华盛顿特区的东南部。一天,洁净的教室里,15个5岁左右的孩子坐在地垫上,声情并茂地唱着歌,歌词大意是要努力为小学做准备,听老师的话。孩子们接着表演如何做个好公民,学会分享,并互相帮助之类的情景剧。孩子们玩得很高兴,但很克制。

对于他(她)们来说,这是一天中最宁静、最让人享受的时刻。

特纳学校所在的社区是美国首都比较贫困的地方,这所学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享有免费或补助餐,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也是苦苦挣扎。校长说,学校取得了很多进步,学生的成绩也不错。学龄前的孩子从3岁起就开始识字。

特纳学校的孩子连同哥伦比亚大区其他114所公立学校的孩子们是幸运的。2017年,该区90%的4岁孩子和70%的3岁孩子都上了公立的学龄前学校,这在美国是最高的学龄前入学比例。应聘这些学校的教员也络绎不绝,因为幼师的薪酬和小学教师的薪酬几乎没区别。

学龄前教育能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做好入学准备,让孩子们在标准考试中表现出色。但是,幼儿教育的费用很贵。2017年,华盛顿特区花在每个幼儿身上的教育费用高达17000美元,远远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5000美元。至今,美国仍有7个州没有学龄前教育计划。

             

欧洲国家的学前教育

学龄前儿童教育及养护正在引起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在OECD国家,3-5岁儿童的入学率已从2005年的75%上升至2016年的85%。

幼儿入园早的好处之一就是,能让妈妈早日回到职场,这不仅对GDP有贡献,还能为国家在家庭补助方面省不少钱。

一些国家甚至把幼儿教育作为政策目标。英国在几年前就实施了,每周为父母提供15小时的幼儿免费看护。但研究表明,即便一周提供30小时的免费看护,也难以让父母全职工作。

凯特·格林纳威幼儿园是一所公立园,坐落在伦敦北部的伊思灵顿。这家幼儿园善于激发孩子们的自信,让孩子们每天都很快乐、充实。

上学时间为早8点到晚6点,很好解决了父母全职工作的需要。除了接收3-4岁孩子入园,它还为6个月至3岁的婴幼童提供看护。费用嘛,每周125磅到300磅不等,取决于父母挣多少钱。园长菲欧娜·戈弗雷说,类似的幼儿园简直供不应求。

这还是公立幼儿园,要是私立幼儿园,那简直贵了去了,还不提供那么多服务。英国幼儿教育费用占家庭开支的比例位居世界前列。

法国的幼儿园简直遍地都是,而且通常都会得到大量补助。小孩儿满2岁即可入园,羡煞欧洲其他国家的全职妈妈。

德国最近也增加了一些幼儿看护机构——虽然补助水平参差不齐。在越来越贵族化的普伦茨劳贝格区,一家简直要被挤破头的幼儿园负责人说,孩子满一岁后,父母就有法定的权利送孩子入园。

在柏林,父母只用负担孩子的伙食费,但是其他州的收费标准则有很大不同。不过,好的幼儿园一般都很难进。

三四十年前,丹麦曾和其他北欧国家就是否大规模设立幼童教育机构展开激烈辩论。最后,丹麦决定普及学前教育。

目前,丹麦3-6岁孩子的入园率达到了98%。幼儿园注重让孩子们玩耍,而不是上课。孩子们直到6岁才开始认字,但是学得很快。

并且,丹麦人也不会到处去采购婴幼儿用品,因为身边的国营母婴商店就很棒。不但最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是免费的,那些富裕家庭孩子的教育也能得到大量补助。

也许正因为如此,丹麦和有着类似政策的其他北欧国家,无论是在生育率还是女性职场参与率方面,都远高于欧洲平均水平

但是丹麦的幼儿普及教育也有其空想化的一面。这种理念希望所有孩子,无论出身背景如何,从小都要浸润在本国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里。

去年,丹麦右翼政府引入了一项颇具争议的法案。这项法案要求:那些生活在以移民为主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从1岁开始,每周要上不低于25小时的日托班。

最新的脑神经学及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孩子出生到5岁这段时间,大脑的可塑性是最强的,是儿童最重要的一段成长时期。在这段时间对儿童进行培养、干预,比长大之后有效得多。

出身在富裕的、有良好教育背景家庭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占得了先机,因为他们在家就学了很多东西。所以,幼教机构如果科学开展活动,可以为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早期教育平台。

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海克曼。他一直以来呼吁政府加大对幼教机构的投入。这样,个人和社会都能从中受益。

密歇根的佩里学龄前计划(Perry Preschool Project in Michigan)以及北卡罗莱纳州的启蒙计划(Abecedarian Project in North Carolina)几十年前就开始长期研究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他们的研究表明,对这些孩子提供早期的、额外的帮助,不仅能让他们学习成绩优良,还能获得相应的社会经济影响,比如:身体健康、减少贫困、降低犯罪几率。

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也做了相应的研究,研究员对一组有代表性的美国孩子从幼儿时期一直跟踪研究到长大成人。他们同样发现,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给予适当干预——比如为父母提供科学的养育建议、为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额外补助等,孩子长大之后进入中产阶层的几率会增大。

             

中国的学前教育情况

而在世界的另一边,上海,一群海富幼儿园的孩子们刚刚吃过午饭。海富幼儿园是上海数一数二的幼儿园,招收1岁半到6岁的孩子,在上海有多家分校。据说特别难进。

虽然本地孩子上公立幼儿园是有补助的,但是私立园的高昂学费令人咋舌,最高能达到每月15000元人民币(2200美元,1700英镑)。上这样的幼儿园不仅能让孩子感受中英双语文化,5、6岁的孩子还能接触到哲学课。

最重要的是,在中国这样从幼儿园直到大学的激烈竞争环境里,好的幼儿教育让孩子有了一个领跑点。通常,有钱人家孩子的妈妈还会暂停一段时间工作,确保孩子成功进入好的幼儿园之后再继续工作。

对于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而言,多早开始上学都不算早。

本文译自《经济学人》2019年1月5日特刊 ‘Childhood,the generation game’,‘Plastic brains, catching them young’译者雨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京ICP备05031553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