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会动态

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到底应该怎么做? CPE中国幼教展

2022-07-28 18:29:16.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托幼行业有实力的机构都开始关注产教融合这个领域了,共建实训室、专业、产业学院,以及实习、就业等等,一时竟成了行业热点。像所有的热门领域一样,当热点形成,很多人跃跃欲试的时候,少数先行布局者已经遥遥领先,甚至尝到甜头了。

2022年5月1日,时隔26年重新修订的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不仅用“产教融合”取代了此前的“产教结合”,还进一步指出,国家要采取措施“加快培养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此外,还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推出了奖励、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

产业有关注、院校有需求、政策有利好,但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到底应该怎么做?“产”“教”两端,各自都在瞎子摸象,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作为托幼行业颇具影响力的媒体平台,《托幼瞭望》近期将通过深度访谈、在线直播、论坛活动等形式,深度探讨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

5月12日,《托幼瞭望》邀请产教融合领域龙头企业慧科集团旗下的慧优才CEO万雯雯,进行了一场140分钟的线上直播,深入讨论托幼行业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根据直播内容,撰成此文,以期与“产”“教”两端共同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托幼专业,大而不强

 

在“十四五”期间,面向0-6岁婴幼儿的各类配套政策措施——健康儿童发展计划、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计划、儿童友好型城市、《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层出不穷。人才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特别是面向0-3岁的托育领域,更是人才稀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类院校开始加速建设托幼相关专业。

截至2021年底,全国开设托幼相关专业的本专科高校共有1095所,是2011年的2.2倍;毕业生整体数量达到26.5万名,是2011年的7.8倍;2021年才出现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备案高职院校在2021年已达511所,2022年则达到565所。

相比之下,是托幼行业巨大的人才缺口。2021年,全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超过350万人,最近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0万人。仅就方兴未艾的托育来说,2025年要实现“每千人口4.5个托位数”的目标,托育老师的缺口也将以百万计。

对于院校来说,托幼相关专业的学生,相对比较容易就业,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学生都很抢手。但对于产业端来说,人才需求量大、人才素质不高、人才流失率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托幼行业。

慧科集团慧优才CEO万雯雯表示,出现这样的问题,本质上还是缘于托幼相关专业建设不足。因此,过去两年来,部分托幼机构开始尝试产教融合,探索解决自身的人才困境,并能为行业赋能。

慧科集团作为产教融合领域的龙头服务商,在产教融合的赛道已经耕耘了12年,与全国2000多所院校开展了合作。2022年3月,慧科集团经过3年的探索、打磨,正式发布了全新“新托幼”战略和“慧优才好幼师”品牌,面向托幼板块的产教融合发力。

基于在产教融合领域的丰富经验,万雯雯总结说,托幼专业目前存在严重的“大而不强”的问题——学生人数很多,但专业实力不强,在学校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正如有院校老师在直播期间留言说的:“(托幼专业)招了最多的学生,在学校里却没地位。”

在141个教育部“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名单中,托幼类专业群只有2个入选。从这个数据来看,托幼相关专业的“大而不强”,还真没说错。

产教融合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的重要途径,但托幼专业的产教融合,远远落后于其它专业。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公布的《202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485个典型产教融合案例中,只有2个学前教育类案例。

《托幼瞭望》对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果把产教融合的历程也分个阶段的话,其它专业已经发展到了3.0阶段,托幼专业的产教融合则多数还处在十几年前的1.0阶段。

 

从发展历程看托幼专业产教融合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对于托幼行业的“产”“教”两端来说,了解产教融合的发展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思路,建立起有托幼产业特色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1.0阶段:人才“定制化”,校企连结松散

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以此为始,院校和企业围绕“产教结合”,开启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可称之为1.0阶段。

产教融合1.0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企业与院校直接对接,形式比较单一。用人单位结合自身的用人需求,与学校合作建设订单班,派出企业中的专家担任授课老师,同时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学生可前往企业进行实训、实习,毕业后对口录用,实现人才“定制化”。

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多数还停留在1.0阶段,托幼机构会与院校开设订单班,将园所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也会派出资深老师去院校担任讲师。

1.0模式下,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松散,且不够深入。其更大的弊端在于,订单培养模式带有明显的品牌属性,对院校的专业建设帮助不大。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严平也曾指出,“有些托幼机构在和学校做专业共建时,会夹带自身的特性内容,这对人才的长期成长可能是不利的。”

随着产教融合的发展,“产”“教”两端都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所引发的产业变革,产教融合被推动着迈入了全新阶段。

 

2.0阶段:产教融合“转换器”异军突起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职业教育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强调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0阶段,“产”“教”双方直接合作时呈现出两大弊端:一、机构的内容并不适宜直接进入高校体系;二、零散的合作,并不能让机构有动力去研发强大的数字化系统去给予院校更多的支撑。

于是,逐渐出现了新的产教融合形态,也就是以慧科为代表的“转换器”模式——介于产业和院校之间,起到“产”“教”之间的媒介和转换作用。一方面,“转换器”会将产业端品牌属性的内部剥离或弱化,把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变得更适配高校端,让校企合作能够培养出通识型人才。另一方面,“转换器”企业利用互联网为产教融合赋能,例如慧科就搭建了集动态连结产业、高校信息共享、人才数据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云平台“慧科云”,以科技推动职教发展。

“转换器”企业异军突起,为产教融合带来了新的气象。不同的服务商,有不同的侧重行业,这种侧重,使之更懂这个行业,也更懂高校的相关专业,自己逐渐也成为这个行业生态链上的一部分。

但万雯雯还是将产教融合的2.0阶段形容为“小生态”阶段,“服务商在中间扮演‘转换器’的角色,产业公司依然干产业公司的事儿,高校则依然干高校的事。”

 

3.0阶段:多方参与,共建产业大生态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3.0阶段的产教融合,呈现出来的就是“共同体”的特征。

3.0阶段的产教融合,已经发展成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大生态体系。万雯雯以慧科与常州大学合作的阿里云大数据产业学院举例,参与这个项目的角色中,既有牵头的常州大学和慧科集团,还有常州市政府和阿里巴巴的深度参与,这四方共同形成了现代产业学院,并在2021年入选了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示范案例。

目前在托幼产业,慧科旗下的慧优才除了1.0、2.0的产教融合合作模式之外,已经在和部分地方院校探索3.0模式,协助高校牵头成立托幼协会、协调地方和全国资源,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层面为院校提供支持。这种多方参与的职教集团(联盟)模式的好处在于,当产业中优质的内容进入到学校时,高校、协会、研究机构等可以对其进行更深、更多维度的使用与研究,让这些内容发挥出更多的行业与社会价值。

 

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到底怎么做?


产教融合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时间间隔,彼此也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产教融合边界和深度不断外延扩大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托幼行业的“产”“教”两端,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三个阶段,或者说是这三种模式,搞清楚自己所处的生态位,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和能力,才有可能探索出真正有利于行业、有利于自身的产教融合模式与方法。

 

产业端:

首先,产业端的托幼机构要了解院校的话语体系和运作规则,要深刻理解院校的需求。职业院校不仅要为行业培养人才,还要把专业建设好;托幼机构不要臆想院校的需求,更不要把自己的擅长想当然地认为是院校的需求。

其次,托幼机构站在行业前端,要利用好已经积累出的托幼照护、教学和运营管理经验,将其变成可以助力院校专业学科建设的资源。更深的参与方式,则是联手院校,走进社区,甚至是联合开办院校附属托幼机构等,让产教融合的形式更加多元。

同时,托幼机构一定要扮演好“最佳雇主”的角色,全面提升托幼人才的薪资福利、职业成长规划,让优秀的人才进入富有生命力的托幼机构,才能形成多赢的局面。

 

院校端:

结合慧科集团过去几年开展产教融合的经验,万雯雯指出,院校方面还不够积极主动,“大部分都是打开了校门,等待产业端走进去。”她倡议院校要多“走出去”,要主动靠近产业端,了解产业端的人才需求后,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行业需求的托幼人才。

院校“走出去”,把自己变成产业生态链上的一环,有助于加深与生态链上其它角色的合作。合作产出的成果,不仅可以为专业所用,为专业带头人减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会产生涟漪效应,有助于改善托幼专业在学校里大而不强的尴尬现状。

 

平台端(服务商):

站好产教融合的关键位置,不断深入了解“产”“教”两端的诉求。一方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型,满足产业需求;另外一方面,也要不断通过产业资源的注入,为高校沉淀教学成果。

同时,很多行业的产教融合已经进入到数字化转型的阶段,但在托幼板块,目前还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甚至有院校的负责人认为,托幼专业属于经验学科,没有办法、也不需要用数字技术来培养人才。

对此,万雯雯表示,产教融合的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让老师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因材施教,也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当他们进入到实训阶段时,产业端就可以根据能力评估报告取长补短,帮助校企做好衔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其它角色:

托幼行业还存在着其它的相关角色,譬如《托幼瞭望》《托育研究员》这样的行业媒体,CPE中国幼教展、北京国际幼教展之类的展会论坛等,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为行业提供着支持。

从《托幼瞭望》的角度,我们会继续秉持“为托幼园长和投资人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的使命,从媒体、平台的角度参与到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入中去。正在筹备中的“全国新托幼专业群产教融合论坛”,目前已经链接了上百家院校;直播栏目“托幼产教联播”,将会以每月2-3场的频率持续;还有“高质量照护技能大赛”“百名托幼产业导师团”等,都已经在筹划和进行当中。

 

结语


发展职业教育,这是大方向;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这也是大方向。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有这两个大方向为基础,没有理由没前景。

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个话题或许永远不会有正确的答案,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不觊觎别人的成功,也不盲目跟风,从自己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出发,找到自己的生态站位,不断探索,日臻于善。

 

· END ·

 

关于CPE中国幼教展

CPE中国幼教展是国家级行业协会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主办的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托幼教商贸平台,集“论坛研讨+精准对接+趋势引领+跨界融合”四位一体,是引领托幼教产品趋势、传播先进理念,推动托幼教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国际托幼教行业交流平台。展会现场还将举办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大会,邀请百位专家学者分享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与科学方法,探索新模式、寻求新突破。

 

 

关于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

协会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社团组织,是中国政府指定的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在国际玩具工业理事会(ICTI)的唯一合法代表,是ICTI Care Foundation监事会成员,同时,也是政府、企业、媒体和消费者认可的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的代言人。

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会员包括在中国境内从事玩具、婴童用品、模型和游戏的生产、销售、设计、检验、教育等相关业务的跨地区和跨部门的各类企业。

点击了解更多详情

 

以上报道来源:托幼瞭望,由CPE中国幼教展组委会整理编辑。 CPE中国幼教展2022年10月19-21日上海开幕,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京ICP备05031553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