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会动态

孩子这样是“小气”吗 家长应如何与孩子谈“分享” CPE中国幼教展

2022-10-08 12:00:13.0



家长应如何与孩子谈

“分享”


我们从小就接受“做人要大方”“分享是一种美德”的教育,等自己当了家长,有时也会不自觉地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里来了小客人、或是孩子碰到了其他的同龄人,很多时候还没等孩子表达,大人就把孩子心爱的玩具、食物分了出去,同时不忘告诉孩子:“要分享哦!不能小气的。”其实,家长并非不知道孩子内心的舍不得,自己可能也左右为难:强迫分享确实感觉不太好,可不“主动”一些,孩子往往是不愿分享的,长此下去又怕孩子会变得“小气”、唯我独尊、不懂礼貌。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孩子在分享过程中的真实想法?该怎样来引导他们呢?一起来看看今天文章中给出的建议吧!


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与人的社会认知发展是相关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孩子学“分享”这件事上,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先入为主地给孩子贴“小气”的标签。家长们需要按孩子的成长规律来启发他们去观察、思考,作出决定,比如是否要分享、怎样分享等等。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儿童分享行为发展的特点吧!


◆意识到分享的意义(4岁)

在3岁以前,孩子难理解分享的概念,而在4岁左右时会启蒙到分享的意义,但是在行为上孩子却倾向于自利和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可能会骂别人小气或一本正经地教训同伴“好东西要大家分享”,但轮到让出自己东西的时候,却往往犹豫不决。

在分享的时候孩子通常所形成的想法是:“我分给他,是因为如果我不这样做,他就不和我玩”或“我给他一些,但大部分是我的,因为我年龄大些”。


◆平等分配水平(5—6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理解什么是分享,并且能够逐步同意去分享。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认为,当共同的资源较少时,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数量相同的资源,例如钱、玩游戏的次数或好吃的东西。所以当在同一环境下别的孩子所分配的资源较少时,他们愿意去学习分享的行为。


◆按劳分配水平(6—7岁)

在这个水平的儿童认为,应该对那些工作特别努力的人,给予额外的奖赏。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时不单单只是觉得大家都应该获得一样的东西,他们能分辨谁在群体中比较突出和付出较多,并且对此表现得比较慷慨。


◆仁爱观水平(约8岁以后)

到这个水平的儿童认为,应该对那些条件不好的人给予特别的关注――例如对那些积攒零钱不多或手里没有零钱的孩子,应该多给一些零钱。他们开始对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人有同理心并且会换位思考。但这种观点只适用于跟朋友的交往。而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则更多地遵循平等分配原则。


寻找适合的引导方法


孩子生活在社会里,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他们需要明白分享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技能和社交能力。但学习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练习且多管齐下。


1.父母以身作则

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父母如果经常乐于把好吃好玩的东西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孩子也会看在眼里并乐意模仿。如果孩子尝试分享东西给家长,家长要欣然接受并及时给出正向的鼓励,比如可以说:“谢谢你和我一起吃,你真是个善良、温柔的宝宝!”


2.帮孩子树立物权意识的概念

只有孩子拥有了物权意识,那分享才有了意义和明确目的。所谓物权意识,就是孩子明白自己有权利支配属于自己的物品,更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明白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自己的。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他的的玩具、绘本、衣物等等,属于他自己,别人如果要用这些东西,就需要征得他的同意,这就是孩子物权的体现。而爸爸的电脑、妈妈的手机、爷爷的眼镜等东西则属于他们本人,孩子要用要玩,也需要征得对方同意。

还有一些物品,比如幼儿园的滑梯、小区的健身器、公交车上的座位,是公共设施。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大家就要遵守公共秩序轮流来,或者先到先得。孩子的物权意识,往往是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社交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等到孩子明白了自己有权决定自己物品的归属,那时的分享才能“真心实意”,也更符合我们引导孩子进行分享、通过这一行为和他人发生互动联结的目的。


3. 尝试交换或轮流

尝试交换或者轮流,是可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运用的办法。比如,孩子喜欢别人手里一个玩具火车,可以用自己手里的东西去交换,如果对方不同意,还可跟别人商量:“等一下能不能让我玩?”

如果孩子手里拿了别人喜欢的一个玩具,已经玩了一会儿了,别人请求跟他交换或者轮流玩,也可以引导孩子跟对方商量:“我先给你玩,你玩一会儿能不能再让我玩一会儿?我们轮流玩。”或者请孩子想一想,愿不愿意和对方一起玩。


4. 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孩子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应该让他们试着自己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多鼓励孩子自己做出关于社交问题的决定,能让孩子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都更熟练、更有底气地去处理和解决。

比如,别人在用积木盖一个城堡,孩子自己也在盖一个城堡,但是他现在非常需要另一位小朋友手里的一块积木……这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观察,看对方可能需要什么样的积木,如果自己这里正好有的话,就用积木去交换;或者可以等一等,等别人玩好了以后自己再用那块积木;或者让孩子尝试和对方商量:我们把积木合在一起,来盖一个更大更漂亮的城堡吧!


保护孩子的权力


1. 家长克制自己不强迫孩子

不少家长容易“踩雷”的一个教育误区,就是为了面子和所谓的“道德标准”而强迫孩子分享。其实,这种做法从本质上就不尊重孩子,也无法让孩子学会分享真正的意义。既然东西是孩子的,那孩子就有权决定该如何处置它们。

只有感觉到被尊重,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尝试分享;不然,即便孩子没有反抗,也不能说明孩子真的如家长所愿的“大方”了,只能说是遵守了家长的命令。


2. 防止“熊孩子”的争抢

现实中,家长们也经常会遇到自家娃的玩具被别的孩子看上,从而引发一场“争夺大战”的情况。

如果碰到类似状况,可以试试采用K.I.C.K 干预法。这四个字母,是指心平气和(Kind)、及时(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以及进一步的心平气和(Kind)。


Kind-平和

一般父母遇到这类问题,往往会带着情绪跟孩子沟通。但这时孩子除了要应付抢玩具的小朋友,还要顾及大人的情绪,这对孩子来说就难免有点“压力山大”了。

所以在这过程中,父母如果想以一个支持者的身份出现,最好要做到平和中立,不评价、不审判、不批评,比如可以说:“先别争了,你们俩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吗?”


Immediate-及时

还有些父母会带着“锻炼锻炼孩子”的心态,先观察一下,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再出面干预。

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如果这时孩子非常需要家长的帮助,父母还是要及时站出来,不至于让孩子觉得孤立无援,从而动摇孩子的安全感。


Consistent-一致

一致指的是我们要跟孩子达成解决方案的共识,而不是完全“爸爸妈妈说了算”,或是由着孩子性子来。

在和孩子达成共识后,大人也可以帮孩子用各种方式拒绝对方或与其协商:“这个玩具XX(自己孩子)也想玩,我们给你另一个玩具好吗?/等XX玩好了,再给你玩好吗?”


Kind-进一步平和

如果最后没能与对方孩子或者父母调解成功,我们也万不可将憋屈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家长可用平静温和的态度和话语帮助孩子把这件事情收尾,比如和孩子简单聊一聊反思或感受,帮助他纾解内心的困惑和不快,勿让多余的负面情绪长久地影响孩子。

当面临需要分享的情况,我们与孩子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给还是不给?怎么给?而是该教会孩子——尊重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更要守住自己的边界。


主动分享的能力,反映的是孩子理解、体谅别人的心情,也说明孩子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或者能够通过观察、思考、权衡,最终作出决定,去解决在社交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父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家长可以指出孩子行为的一些后果,以及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并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引导孩子作出亲社会的选择。毕竟,这才是我们在培养孩子分享时希望他们获得的能力,以及“分享”这件事的真正美好价值所在。

 

关于CPE中国幼教展

CPE中国幼教展是国家级行业协会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主办的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托幼教商贸平台,集“论坛研讨+精准对接+趋势引领+跨界融合”四位一体,是引领托幼教产品趋势、传播先进理念,推动托幼教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国际托幼教行业交流平台。展会现场还将举办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大会,邀请百位专家学者分享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与科学方法,探索新模式、寻求新突破。




关于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

协会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社团组织,是中国政府指定的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在国际玩具工业理事会(ICTI)的唯一合法代表,是ICTI Care Foundation监事会成员,同时,也是政府、企业、媒体和消费者认可的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的代言人。

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会员包括在中国境内从事玩具、婴童用品、模型和游戏的生产、销售、设计、检验、教育等相关业务的跨地区和跨部门的各类企业。

点击了解更多详情

 

文章来源: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所著《儿童道德心理学》、劳伦斯.科恩(Lawrence Cohen)所著《游戏力》;文章转载自 上海科学育儿指导,由CPE中国幼教展组委会整理编辑。 CPE中国幼教展2022年10月27-29日成都开幕,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京ICP备05031553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