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爆发!幼教行业下一个增长点藏在“运动”里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 2 小时。与此同时,多地将课间时间延长至 15 分钟。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充足的运动时间,也对校园体育设施和活动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幼教、托育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思考方向。对于托幼教企业而言,如何顺应政策趋势进行产品创新研发?园所、学校在采购相关产品时又该如何紧跟潮流、满足需求?本文将深入分析并探讨可行路径,一起来看!
各地学校积极探索体育校园新模式
自 2025 年春季学期起,北京、天津、湖南、河北等多地迅速响应,纷纷出台具体举措,各地学校积极探索,一起来看北京、安徽、重庆的校园体育活动:
北京:打造 “能出汗的体育课”
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将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促进体教融合等8条举措。除了保证充足的课时,每节体育课还安排不少于 10 分钟的体能练习,小学、初中须将“三大球”纳入必修内容,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各中小学全面开展 “班级赛”,做到 “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此外,通过建立学生线上 “健康师” 辅助机制,对体质薄弱的学校和学生实行 “一校一品” 和 “一生一策”,精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
学生在参加北京市延庆区中小学冬季运动会。
图源: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安徽:合力为体育师资“开源”
为解决师资问题,安徽省积极动员有体育特长的教师组建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同时大量新入职的体育专业教师和优秀退役运动员充实到体育教学一线。中小学与高校紧密合作,高校学生参与实习,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安徽省阜阳市清河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
图源:安徽省阜阳市清河小学
重庆:让学生动起来笑起来
重庆市通过延长课间活动时间,每天上下午各组织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 2 小时。同时,搭建多级竞技平台,每年举办 150 余项市级体育联赛和单项锦标赛,还启动中招体考 “2 + 1” 模式改革试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运动选择。
两江新区童心青禾小学的学生们下午开展大课间活动
图源:新渝报
02、政策红利爆发!体育产品迎来三大创新方向
政策背后,透露出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为幼教和托育行业带来三大核心信号:
时间刚性化:课间延长至15分钟,体育课占比大幅提升;
师资专业化:足球、篮球、排球等“三大球”教师需求激增;
活动多样化:班级赛、体能训练、趣味运动成校园新常态。
政策落地将直接带动园所和学校的产品采购需求升级,以下几点创新方向企业需重点关注:
1)模块化运动器材研发
随着学生运动时间的增加和运动项目的丰富,幼教、托育企业应加大对模块化运动器材的研发力度。例如,针对低年龄段儿童,设计安全、轻便、色彩鲜艳的小型球类、跳绳、软质飞盘、模块化积木等器材,满足他们在课间和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需求。同时,结合 “三大球” 教学需求,开发适合幼儿和小学生的简化版足球、篮球、排球器材,以及配套的训练辅助工具,如小型篮球架、足球门等。
◮益咕大世界大型磁力思维积木
2)智能运动监测产品
借助科技手段,研发智能运动监测产品,帮助教师和家长实时了解孩子的运动状态。这类产品可以监测学生的运动步数、心率、运动消耗的卡路里等数据,并通过手机 APP 或电脑端进行数据分析,为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对于托育机构和幼儿园来说,智能监测产品还能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园的运动情况,增加家长对机构的信任度。
◮上海黄浦区依托幼儿健康监测与分析平台,实现幼儿健康数据的动态汇集与安全共享
3)体能与脑力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产品
秉持 “五育” 并举的理念,开发融合体能与脑力相结合的产素质教育品。比如,设计带有数字、字母、图形等元素的运动拼图,让孩子在运动的同时学习知识;或者推出结合音乐、舞蹈的运动课程产品,通过欢快的节奏和有趣的动作,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和艺术素养。
◮沧州鑫琦体育器材有限公司儿童体适能训练器材
在校园体育改革的浪潮中,幼教、托育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企业应积极响应政策,不断创新产品,为校园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园所、学校则需根据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采购产品,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中国教育报、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安徽省阜阳市清河小学、新渝报、上海发布,产品图片来源于企业。文/编辑:高永珍